循理辯真(五)聖經中「教會/召會」原文與翻譯發展脈絡
核心真理

循理辯真(五)聖經中「教會/召會」原文與翻譯發展脈絡

「教會/召會」這辭在聖經裡首次出現,是在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6章18節,主說,「我要把我的教會/召會建造…」。這個被翻成「教會/召會」的詞,希臘原文是“ekklesia”,音譯為「艾克利西亞」。這是一個複合的希臘字,由“eκ”與“καλέω”兩字所組成。“eκ”是「出來」的意思,“καλέω”是「呼召」的意思。

一、希臘字ekklesia的意義

“ekklesia這辭原意是「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而組織、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」(a group of persons that are organized together for a common purpose and who meet together)。[1]這個詞在古希臘時代,是指希臘城市為議事所召開的「合法、常例集會」,含政治色彩;[2]那時,全城的市民一聽見吹角的聲音,就從各地被召出來聚集議事。所以在基督耶穌降生前,這個詞就已經是希臘社會的慣用名詞,本意是「被召出來的集會」。「艾克利西亞」一詞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110次,意思是指神從世界裡呼召出來,為著神的旨意而聚集的門徒集合。這個字對應的英文應為:“assembly”或“congregation”。這個詞絕大多數都用於指稱基督徒,指的是基督徒的集合、或基督徒的聚會,其他極少數的地方是用於猶太議會、以色列人的會眾。所以此字本身的涵義不重在聚會的場所(如,教堂),而是重在聚會的組成,也就是信徒本身。
自宗教改革以後,第一本從希臘文翻譯過來的英文聖經,也就是丁道爾(Tyndale)於1526年所翻的譯本,就沒有使用“Church”來對譯艾克利西亞,而是使用“congregation”一詞。而丁道爾殉道之後,他的助手Rogers於1537年翻譯出的譯本《馬太福音》,以及1539年的《大聖經》(the Great Bible),也使用了 “congregation” 來翻譯艾克利西亞。然而,自1557年,由惠廷漢(Whittingham)製作的《日內瓦新約聖經》(Geneva New Testament)首次將艾克利西亞譯為“church”1568年由英國自行翻譯的《主教聖經》,以及1611年由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(James I﹐1566—1625)主持翻譯的《欽定本》(King James Version),連同後續的英文譯本,也都將艾克利西亞譯為“church”。[3]

二、希臘字kuriakos的意義

“church”一詞是出自希臘文“kuriakos” (strong number 2960),源自kurios(2962),字面的意思是「屬於主的」(林前十一20、啓一10,譯作「主的」)。從這個字又發展出希臘語的kuriakon,指「主的家」(kurios(主)+oikon(家)),而後轉化為以古日耳曼語的形式被用作“cirice”(Kee-lee-ke),意為基督教的禮拜場所;衍伸成德文Kirche,然後是“churche”(kerke),意為教堂;最後是指作為建築物的“church”。[4]所以,kuriakos這個詞與ekklesia這個詞的意思不同,ekklesia指的是「被召出來的集會、會眾」。Kuriakos主要是指建築物或組織。這樣的定義把艾克利西亞,從以信徒和基督徒的聚集為中心之定義的“assembly”或“congregation”,轉移到以禮拜堂和組織為中心的“church”。
 19世紀時,英國的弟兄們覺得,“church”不能表達聖經裡“ekklesia”的意思,就將他們的詩歌、聖經,及其一切文字裡,所有的“church”,改為“assembly”。英國弟兄會(Brethren)的領頭者達秘(Darby, 1800-1882)於1890年翻譯的譯本《達秘譯本》(Darby Bible Translation)亦將艾克利西亞譯為“assembly”。1915年以後,在美國有一個靈恩運動成立了一個會,稱為“The Assembly of God”。幾年後傳到了中國,就翻作「神召會」。表示他們認為「召會」最合適對應assembly。[5]除了神召會用這翻譯外,1936年左右,在北平由德國弟兄陸亨理(Heinrich Ruck)所帶領,翻譯《國語新舊庫譯本》新約全書時,也用「召會」這辭代替教會。所以「召會」這辭,不是倪柝聲或李常受起首用的。[6]
當大多數西教士到中國來,翻譯ekklesia這辭時,由於在那時,中國的字彙裏,沒有「教會」這辭,他們就採用所聘請的翰林、中國師爺,所製造出來的新詞「教會」,來對應英文“church”。然而,許多其他的宗教也都用了這辭。譬如,佛教會等。所以李常受等弟兄們覺得,翻成「教會」不太妥當,應該翻成「召會」。[7]倪柝聲也曾指出教會這詞的原意:
原文『教會』這字是『以古利西亞』,意即蒙召的會眾,這就是基督身體的肢體,蒙著神的恩召,從世界裡選召出來。…基督的身體是聯合一切從世界裡召出來的肢體而成的。[8]
根據幾個漢語辭典對於「教會」一詞的定義,都沒有「呼召/選召」的意思,且強調「組織」與「建築」多過於「聚集」。例如,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的解釋為:「天主教、基督教等教派的信徒的組織」。[9]《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》將「教會」一詞直接對應為英文的“Church”,並在解釋時強調了「教堂建築」的含意:
基督教的基本組織,…可指為信仰基督的整個團體,亦可指為某個地方的教會組織,還可指為那無形的基督的身體,更可指為那有形的教堂建築…[10]
然而,在新約使徒的時代,有組織和系統的「基督教」,以及華麗的教堂尚未出現。如果以「教會」對譯「艾克利西亞」,不但淡化了該詞中關於「呼召」的意涵,並強化了組織階層與教堂建築的意涵,雖與英文“Church”相近,卻與聖經原意相去甚遠。

三、結語

使用「召會」作為中文翻譯,不是為標新立異,而是為了更貼近聖經原意,使信徒體認自己是蒙神呼召的人;並認識召會作為基督的身體,不但不是一個宗教組織,更是基督生機的身體,是那在萬有中充滿萬有者的豐滿(弗一23)。如果有任何基督徒團體願意使用「召會」一詞來稱呼他們自己,也絕不是將其他基督徒或團體排除於「召會」之外;「召會」作為基督的身體,本包含神所有的兒女,不分種族、宗派,與地區,並作為地方召會,彰顯在各地。

[1] Cooper P. Abrams, The Translation of the Greek Word “Ekklesia” as “church” in the English Bible, and the use of the Term “the church” and its Ramifications, https://bible-truth.org/Ekklesia.html#N_11_.

[2] 參徒19:32,39,41。

[3] Cooper P. Abrams, The Translation of the Greek Word “Ekklesia” as “church” in the English Bible, and the use of the Term “the church” and its Ramifications, https://bible-truth.org/Ekklesia.html#N_11_.

[4] Cooper P. Abrams, The Translation of the Greek Word “Ekklesia” as “church” in the English Bible, and the use of the Term “the church” and its Ramifications, https://bible-truth.org/Ekklesia.html#N_11_.

[5] 李常受,《李常受文集1985年第五冊》,頁449-450。

[6] 李常受,《李常受文集1986年第二冊》,頁146;唐子明,《權威與綻放—近代中文聖經翻譯及譯本比較》,頁50-54。

[7] 李常受,《李常受文集1985年第五冊》,頁450。

[8] 倪柝聲,《倪柝聲文集—第一輯第四冊》,頁180-181。

[9] 李鍌署,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〉,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91817。

[10] 查時傑,〈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〉,http://terms.naer.edu.tw/detail/1309780/。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