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賜與救恩
核心真理

賞賜與救恩

問:為什麼耶穌在馬太福音說,「窄門」難進,而且只有少數人能找到?如果最後只有少數人走進窄門,是否暗示救恩沒有完成?
答:

一、窄門寬門的意義

馬太七章十三節,『你們要進窄門;因為引到毀壞的,那門寬,那路闊,進去的人也多。』

這裡的毀壞,不是指人的沉淪,乃是指人行為和工作的毀壞。林前三章十五節可作為說明。

林前三章十五節,『人的工程若被燒燬,他就要受虧損,自己卻要得救;只是這樣得救,要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。』

這節裡的虧損,是指失去「賞賜」,不是指失去「救恩」。
我們在基督裏所接受的救恩,不是憑我們的行為,在本質上是永遠的、不變的。因此,信徒若在他基督徒的工作上,不蒙審判的主稱許而受到虧損,失去賞賜,他仍然要得救。神給所有信徒的救恩,乃是白白的恩賜,是直到永遠的;而主給那些在基督徒的工作上蒙祂稱許之信徒(不是全部信徒)的賞賜,是為著國度時代的。這賞賜是對他們基督徒工作的一個激勵。

二、聖經裏的賞賜與救恩

在聖經裏,賞賜與救恩是不同的。

來伯來書十章35節:『所以不可丟棄你們的膽量;這膽量是會得大賞賜的。』

賞賜是在永遠救恩之外另加的。永遠的救恩是藉著信,與我們的行為無關,(弗二8~9,)而賞賜是為著我們得救之後的行為(工作)。(林前三8,14。)我們即使得救了,仍有可能因沒有主所稱許的行為(工作),而得不著賞賜,反受虧損。這賞賜要在主回來時,按我們的行為賜給我們。這要決定於基督的審判臺,並在要來的國度裏給我們享受。
使徒保羅竭力要得獎賞,甚至摩西也望斷以及於那賞賜。希伯來的信徒受囑咐不要失去這賞賜─要來安息日的安息,就是在要來的國度裏享受基督,並與基督一同作王。
惟有憑這個觀念,才能正確的領會並應用馬太福音五20,七21~23,十六24~27,十九23~30,二四46~51,二五11~13、21、23、26~30。
如果沒有這個觀念,對以上這些經文的解釋,不是落到喀爾文派(Calvinist)極端的客觀論,就是落到阿米尼亞派(Arminian)極端的主觀論。這兩派都沒有看見國度的賞賜,更沒有看見失去國度賞賜的虧損。因此,這兩派都認為以上經文裏一切消極的點,都是指沉淪。
喀爾文派相信永遠的救恩(人一得救,就永不滅亡);他們認為這些消極的點,都是指假信徒的沉淪。阿米尼亞派相信得救的人若墮落了,仍會滅亡;他們認為這些消極的點,都是指得救後又墮落之人的沉淪。但聖經完整的啟示指出,這些消極的點乃是指失去國度賞賜的虧損。神的救恩是永遠的,我們一旦得著,就永不會失去,(約十28~29,)但我們可能會失去國度的賞賜,儘管仍會得救。

三、結語

回過頭來說,寬門與窄門,闊路與狹路,指的是人的行為和工作,而不是救恩。人走進寬門闊路,好比用易毀壞的木草禾秸建造,他的工程雖被燒毀,但仍會得救。走進窄門狹路,就是用金銀寶石建造,狹路上的工程,會引進生命裡活的賞賜。
今天神的救恩,藉著耶穌基督成為人,釘死、復活、升天成為賜生命的靈已經完成,相信並接受這救恩的,永不會失去這救恩。但是若要得著國度的賞賜,需要我們進窄門走狹路,像使徒保羅一樣,向著標竿竭力追求,去得獎賞。
X